印刷面对市场淡季的行为误区
我们平常所谓的“淡旺季",是以业务量的大小、生产经营工作的繁忙程度来区分。其实,这样的区分有极大的片面性。一是在个性化消费逐渐彰显的形势下,产品的淡季正是集中精力开发个性化产品、细分市场的旺季;二是“营销"工作涉及诸多环节,业务量的淡季,正是进行“营销"等环节工作的旺季;三是生产的淡季,正是管理工作、经营机制不断总结和完善的旺季;四是心态调整无“淡季",适度的“张弛"有助于保持“战斗力",但如果在“淡季"心态完全松弛甚至懈怠,在下一个旺季来临时,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而影响经营业绩。因此,即便在所谓的“淡季",企业员工,特别是经营管理层的心态、行为不能淡。
由此可见,印刷企业如何“赢"在淡季,显得极为重要。
全员减薪
印刷企业,尤其是国有书刊印刷企业,机械理解和运用“投入和产出成正比"的原则,每到淡季对支出费用审批变得极为严格,误用绩效考核。相比之下,考核与本岗位工作的闲忙、成效是否达标反倒没有多大关系。所有岗位在旺季敞开肚皮“分光吃净",淡季全部“忍饥挨饿"。在生产淡季所做的大量工作、所取得的成效不予应有的肯定和激励,对管理技术骨干不给予待遇上的适当倾斜,势必会挫伤各部门在淡季的工作积极性,甚至导致人才流失。
大裁员
这种情况在民营印刷企业表现尤为突出,生产旺季时盲目招人,一到淡季却不顾一切地裁人。持续发展的企业需要熟练的员工队伍,人力资源的贡献要远远大于资本的贡献。一到淡季就大量裁员的做法,会加大员工的流动性,带来产品质量的不稳定和管理的间断,甚至是企业品牌度的下降,造成的无形损失可能会比裁员省下来的钱要多得多。
团队懈怠
团队觉得经过旺季的辛苦应该有一段轻松的日子,期间调低承接量,休养生息,为旺季做准备。说是准备,实际上往往形同放羊。等到旺季来临时,由于淡季拜访频率下降造成业务人员和客户的关系生疏,易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,业务人员长时间的懒散也有可能失去一些接洽、签单的机会。
淡季旺做
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目标不是改变产品的淡旺季规律,而是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利润。适度的“淡季旺做"心态和举措,将有助于提高淡季业务量。但如果无视规律,透支资源,既牺牲眼前效益,也带不来长期利益(如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等),只为做大单子而一味地追求所谓“淡季旺做"效应,对企业、行业将会是一种伤害。
旺季做销售,淡季做市场。我们应该用新视角看淡季。
一是要有新视角。
淡季也蕴藏着极大的市场机会,一些平时业务人员看不到眼里、不屑于接待的小客户,其业务与企业的淡季也可能正好错开,如果淡季能够承接,一样可以帮助企业度过难关。这些机会点永远只会留给那些善于思考、善于打开局面的人。只要换个视角看淡季,必然会找到打开“淡季旺销"大门的钥匙。
二是要有新思路。
在淡季认认真真地开拓市场,努力增加一些新客户,旺季到来的时候,即使不再去开拓市场,业务量也能有所提升。
三是要有新机制。
要对淡旺季统筹考虑,建立风险控制机制。生产淡季时主要靠企业自己加工,旺季订单大量增加的时候,可将部分订单或将订单的部分工序,交给其他符合产品加工要求的企业代工,对于待工的企业要给予适当的利润,否则,代工企业可能宁肯开工不足也不愿帮忙。即便自己的企业在外加工环节赚不了多少钱,别人帮自己稳住了客户,对自己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。
版权所有:文登市长文塑料彩印厂 鲁ICP备19008247号-1